目前分類:類風溼關節炎知識站 (1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09-5-7


【大公報訊】本港約有七萬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過往治療類風濕關節炎一般都以「甲氨喋呤」控制病情,即減少關節腫痛及炎症為主。最新臨床研究顯示,使用生物製劑「依那西普」和「甲氨喋呤」合併療法一年後,逾八成嚴重患者沒有再出現進一步關節受損,較只單獨用「甲氨喋呤」近六成有效,而且持續使用合併療法三年,受損關節可完全康復。不過,合併療法的費用較一般貴四至五倍,其中七分之一用者感染肺癆菌風險更會提高。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會於四星期內出現關節腫痛,若沒有即時治療便會造成關節變形,甚至失去活動能力。

goodold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文/賴國隆(彰化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2009.04.17


 

  劉女士是一位經營小吃攤的中年女性,過去健康狀況一向良好,生意雖忙但從不覺得勞累。兩個月前開始出現雙手關節酸痛腫脹,即便休息也無法緩解。早上起床後關節顯得十分僵硬,須到中午才較靈活。因為關節持續疼痛,雙手經常使不上力,她再也不能像往常一樣地工作,小吃攤生意只好停擺,甚至做家事也有困難。

  最近半個月來,劉女士膝蓋和腳踝陸續出現疼痛腫脹,下床走路備感艱辛,無法爬樓梯,須家人扶持方能行走。她經常感到疲勞,曾試過大睡一覺,但卻沒有改善。當全身關節痛的厲害時,還會伴隨輕微發燒。她曾自行購買消炎止痛藥服用,但也只能短暫地減輕疼痛而已。

  因為症狀日趨嚴重,於是被家人用輪椅推至免疫風濕科門診就醫。經過醫師詳細問診、抽血和X光檢查後,確定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她遵從醫師的建議,規則地接受藥物治療,並加上適當的物理治療。很快地兩週後,關節腫痛的情況大幅改善,早上起床時關節不再僵硬,也不再覺得容易疲憊,她已能自行走路和做家事。兩個月後,她開始回復小吃攤的工作,經濟自主,重拾往日的快樂生活。

goodold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紅豆  

測試妳的水腫程度,四種食物讓妳跟水腫體質說掰掰

姊妹們是不是有一到下午,鞋子突然變緊,腿部和腳部不舒服呢,就是水腫來襲的信號。根據統計40%以上的女性肥胖是屬於水腫型肥胖,那些所謂喝水就會胖的女生,九成以上都有水腫的困擾.....

 

測試妳的水腫程度

重度水腫?
用手指按壓手臂內側皮膚,皮膚會凹陷進去並無法迅速彈回,這樣的妳屬於重度水腫,喜歡重口味、重油飲食是嚴重水腫的罪魁禍首。
  

 

中度水腫?
到了下午,如果用手指按壓大腿或小腿部位,會出現緊繃感。
 

輕微水腫?
一周有三次以下覺得身體沉重,小腿被按壓的話軟軟的,但仍可迅速彈回。通常,夜晚喝水太多會造成隔天的輕微水腫。

 

 

四大排水食物

四大排水食物之首.紅豆

《本草綱目》「粥」條裡寫著,赤小豆(紅豆)粥可利尿、消水腫。許多孕婦都靠天然紅豆水來消水腫,健康無副作用,是消水腫的上上之選。

 

排水、消腫迅速有效.薏仁

四神湯、八寶粥裡都可加入薏仁,也可以煮薏仁紅豆湯但不加糖。薏仁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和水分的新陳代謝,有利尿、消水腫的作用。只喝無糖薏仁水,效果更好。

 

排水腫消水腫食物.木瓜

有豐富的酵素,也可消除水腫。《本草綱目》記載,木瓜更能治濕痺腳氣,缺點是糖分太多

 

排水腫消水腫食物.冬瓜

連皮燉湯可以利尿去濕。《食療本草》記載:冬瓜性甘、微寒,可利尿、益氣、耐老。喜歡喝冬瓜湯的朋友不能錯過,但是不要放太多鹽喔,以免適得其反。

 

goodold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花蓮宏恩診所院長、門諾醫院風濕免疫科特約醫師李武寬】2009.05.06


 

  女性年過40,除了面對更年期困擾,還得小心類風濕性關節炎找上門!據統計,台灣約有十萬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其中女性高達男性三倍。這種自體免疫系統調控異常疾病,主要會攻擊全身關節,然而不少女性患者卻因常做家事,誤把類風濕性關節炎當作一般骨頭痛,可能錯失黃金治療期而最終致殘。

  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致病原因,目前醫界只能以推斷方式來假設,尚不清楚主因是什麼。臨床上研究顯示與遺傳基因有關:七成患者經檢測帶有人類白血球抗原(HLADR-4)基因;若直系血親有人罹病,家中成員因家族史會比一般人增加16倍患病風險。

  不過即使帶有遺傳因子,也不表示一定會發病,感染是自體免疫系統失靈的誘發因子,可能的感染原有黴漿菌、結核菌、EB病毒等,導致全身性發炎,才讓病徵真正外顯。此外,荷爾蒙也是可能誘因,統計上中年女性是好發族群,推測與女性荷爾蒙逐漸減少有關。

goodold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文/張瑞文
小華今年剛滿四歲,暑假開始上幼稚園,每天早上總是喊骨頭痛,哭哭啼啼不肯去上學,媽媽以為是他偷懶,不能適應幼稚園生活。後來,又自作聰明認為是「生長痛」。
直到有一天,小華的膝蓋腫得像麵包,才發覺不妙,連忙送醫治療,最後診斷為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經由非類固醇性抗發炎劑合併物理及復健治療,現在終於可以笑咪咪上學去。

goodold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潘文惇 醫師 / 台東基督教醫院 - 骨科

僵直性關節炎是另外一類自體過敏反應下所產生的全身性關節的病變,由於這種病好發生在人的脊椎上,所以,又被命名為僵直性脊椎炎。僵直性脊椎炎的致病機轉至今仍不十分清楚,據統計,95%病人具有HLA-B27抗原。

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 20至 40歲的成年人,男女比例約為5-10:1,在台灣,僵直性脊椎炎病人總數約佔全人口的0.1-0.4 %。

典型的僵直性脊椎炎症狀為慢性下背痛、晨間脊椎僵硬及運動範圍受限。背痛通常以兩側薦腸關節處為最,嚴重時於胸骨與肋骨交接處亦有壓痛,部份病人同時有週邊關節炎──將近四分之一的僵直性關節炎病人侵犯髖關節;其次為膝及肩關節(不侵犯週邊小關節)。偶爾有(20%)肌腱、韌帶與骨骼交接處的發炎,此外,有少數人有關節外症狀──主要侵犯眼睛、腎臟、心臟、肺部等。

goodold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能導致肢體殘障 

初期症狀不明顯 容易被誤診為運動傷害

【中時健康 楊格非/台北報導】2008.11.14

1126-5.jpg 

 

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台灣地區約有10萬患者,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經常被誤診為運動傷害或關節退化。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羅淑芬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一定得及早治療,否則可能造成肢體殘障。


 

「一早起床,手舉不起來,全身痠痛、沒有力氣,好幾次心灰意冷,心想死了算了!」60歲陳太太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回憶起病情嚴重時的情況,語調中還有些恐懼。

 

一開始四肢關節腫脹痠痛,以為太累了,休息幾天就好了,沒想到,兩腳膝蓋、腳踝都開始刺痛,甚至早上沒有辦法起床,雖然推掉了保母工作,好好休養,但後來症狀更加嚴重,手腕關節變形,連無名指、小指無法自由活動。

 

經醫生診斷,確定陳太太是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因此全身關節會出現發炎腫脹、疼痛變形等病情,下樓梯還因為行動不便,必須用面朝著上,以後退的方式下樓。

 

剛開始治療時,只依靠類固醇、止痛消炎藥,雖然效果不錯 ,但不久就出現了胃潰瘍。改用抗腫瘤壞死因子的生物製劑,但療效有限,加上一週打兩針,使用兩年下來,打了上百針,讓皮膚變硬。

 

羅淑芬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中年女性,大部分患者以為是自己做家事太勞累,以致關節疼痛紅腫,心想多休息幾天就好了,沒想到越來越痛。受不了,才到醫院就診,但幾乎都已錯過治療最佳時間。

 

造成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原因不明,一般認為與自體免疫有關 。免疫系統將自身組織當成敵人,不斷攻擊,導致關節發炎、紅腫熱痛。主要症狀為關節滑膜腫脹,如果沒有妥善治療,可能導致殘障。

 

羅淑芬指出,目前「恩博」、「復邁」、「莫須瘤」等三種特殊生物製劑,可以有效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其中「莫須瘤」最近通過了健保給付,嘉惠了不少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不過,羅淑芬提醒,使用藥物之後,改善了疼痛,但關節仍可能持續遭到破壞,患者應定時回診追蹤,期望達到真正的緩解。

 

 

資料來源 :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5,67&id=3454

goodold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冷好發關節炎 易誤為勞累酸痛延就醫 

中廣新聞網╱徐韻翔 2008-11-17 11:00      

氣轉冷,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好發季節,由於,關節炎初期症狀,容易讓人誤以為是運動傷害或勞累酸痛,輕忽而延誤就醫,有些病患甚至擅自吞消炎藥,醫師提醒,關節炎嚴重,關節可能被破壞變形,影響行走與活動,呼籲民眾有症狀時,應該即早就醫診斷。

(徐韻翔報導)


 

受到東北季風影響,本週起氣溫將逐漸下降,甚至下探到12度。而天氣轉冷,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關節疼痛的好發時節,醫師提醒,除了要做好保暖準備之外,如果關節出現疼痛症狀,反復不愈時,就要提高警覺,適時就醫。

 

據統計,台灣至少有十萬人飽受類風濕性關節炎困擾,其中女性患者較多,約佔三分之二,但女性患者卻常因為作家事、帶小孩工作勞累,誤把類風濕關節炎當作一般的疲累酸痛,而延誤就醫,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羅淑芬表示,臨床上不少病患在發病初期沒有警覺,以為吃個消炎藥就好,結果病況越來越惡化。

 

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是關節的滑膜腫脹引起,一般認為與自體免疫有關,導致損傷發炎而紅、腫、熱、痛。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若是延誤治療,關節嚴重時會遭到破壞而變形,影響生活中的活動,嚴重甚至會臥床不起,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會出現疼痛現象,有症狀就應該即時就醫,此外,接受治療疼痛改善、症狀減輕後,應該要定期追蹤,監測關節健康狀況

 

資料來源 : http://n.yam.com/bcc/life/200811/20081117595021.html

goodold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初期症狀不明顯 容易被誤診為運動傷害

【中時健康 楊格非/台北報導】2008.11.14

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台灣地區約有10萬患者,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經常被誤診為運動傷害或關節退化。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羅淑芬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一定得及早治療,否則可能造成肢體殘障。

 


 

「一早起床,手舉不起來,全身痠痛、沒有力氣,好幾次心灰意冷,心想死了算了!」60歲陳太太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回憶起病情嚴重時的情況,語調中還有些恐懼。

 

一開始四肢關節腫脹痠痛,以為太累了,休息幾天就好了,沒想到,兩腳膝蓋、腳踝都開始刺痛,甚至早上沒有辦法起床,雖然推掉了保母工作,好好休養,但後來症狀更加嚴重,手腕關節變形,連無名指、小指無法自由活動。

 

經醫生診斷,確定陳太太是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因此全身關節會出現發炎腫脹、疼痛變形等病情,下樓梯還因為行動不便,必須用面朝著上,以後退的方式下樓。

 

剛開始治療時,只依靠類固醇、止痛消炎藥,雖然效果不錯 ,但不久就出現了胃潰瘍。改用抗腫瘤壞死因子的生物製劑,但療效有限,加上一週打兩針,使用兩年下來,打了上百針,讓皮膚變硬。

 

羅淑芬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中年女性,大部分患者以為是自己做家事太勞累,以致關節疼痛紅腫,心想多休息幾天就好了,沒想到越來越痛。受不了,才到醫院就診,但幾乎都已錯過治療最佳時間。

 

造成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原因不明,一般認為與自體免疫有關 。免疫系統將自身組織當成敵人,不斷攻擊,導致關節發炎、紅腫熱痛。主要症狀為關節滑膜腫脹,如果沒有妥善治療,可能導致殘障。

 

羅淑芬指出,目前「恩博」、「復邁」、「莫須瘤」等三種特殊生物製劑,可以有效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其中「莫須瘤」最近通過了健保給付,嘉惠了不少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不過,羅淑芬提醒,使用藥物之後,改善了疼痛,但關節仍可能持續遭到破壞,患者應定時回診追蹤,期望達到真正的緩解。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5,67&id=3454

goodold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蔡呈芳 醫師】

【文章出處】DrSkin www.drskin.com.tw

類風濕關節炎為一慢性發炎性疾病,除了關節的慢性病變,也會引起全身性疾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在國的盛行率約0.3~1.5%,在台灣則約為0.4%,因此,全台灣罹患此病的人數約為8萬人,與乾癬相似。此病好發於30~50歲中年人,女性和男性比約為2:1。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乃依據美國風濕病學院1987年所訂的標準,包括以下七點,若有四點以上陽性,則可據以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其中1到4項必須持續超過6週:

 

1.晨間僵硬超過一小時以上。

2.上肢肘關節(含)以下(包括肘、腕、掌指、近指)及下肢膝關節(含)以下(包括膝、踝、蹠趾),兩側共十四關節區中有三個或以上關節炎同時存在,關節旁的軟組織種大或關節內有關節液。

3.手部侵犯,在PIP、MCP、MTP或手腕關節處至少一處發生關節炎。

4.對稱性侵犯,同一關節區的左右關節同時被侵犯。

5.血清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陽性,但該實驗室的假陽性檢出率需小於5%。

6.有類風濕結節出現。

7.有典型X光變化,包括關節周邊骨質疏鬆,邊緣性侵蝕(糜爛),梭形軟組織腫,尺側偏移,關節脫位,關節面狹窄、變形等。

 

其他常見表現還包括手掌背部肌肉萎縮、伸指肌腱腫脹、近側指間關節梭形腫脹、掌指關節間溝因腫脹而填滿、曲側肌腱滑膜炎、尺骨頭突起處變明顯。嚴重患者會出現特殊的變形,如尺側偏移ulnar deviation,天鵝頸(swan-neck),鈕扣形指(Boutonniere),Z字形姆指,掌指關節脫位(subluxation),手指垂落等,而引起功能上明顯降低。類風濕性關節炎還會出現關節以外表徵,包括皮膚有血管炎,類風濕結節,睛出現鞏膜炎,鞏膜軟化穿孔,乾眼症候群,此外肺、周邊神經、心臟、脾臟腫大、血液(白血球減少,貧血)都可能有變化。

 

與乾癬性關節炎相比,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較為對稱、疼痛較明顯,較常見於女性,也較易侵犯掌骨-指骨關節。

 

資料來源 : http://www.uho.com.tw/sick.asp?sid=73&aid=3241

goodold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類風濕性關節炎飲食療法流程

飲食療法重點


 

 

一、勿吃過量刺激性或冰冷食物

二、吃富含ω3脂肪酸成分的食物

三、充分的營養攝取

四、鈣質及鐵質的補充

各病情別的飲食重點

一、急性發炎期的飲食療法

      禁忌;陸地動物脂肪、甜點、刺激性食物。

      多吃: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維生素。

二、穩定期的飲食療法

     補充運動所需能量

     蛋白質及維生素的充分攝取

     適度增加陸地動物脂肪攝取

三、身體障礙期的飲食療法

     調整長期疾病所造成的體力耗弱

     以容易消化的食物為原則

     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食物

     鈣質及鐵質的補充

 

資料來源 :  http://www.rahome.idv.tw/3-2.htm

 

goodold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魏正宗/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

 2008.11.04 03:22 am

 

類風濕性關節炎典型症狀是雙手關節僵硬疼痛。圖片/魏正宗提供

類風濕性關節炎(簡稱RA)是一種慢性關節炎,病況輕微時局部關節僵硬疼痛,嚴重時則會引起全身的關節腫脹疼痛及損壞,盛行率約0.4%,在台灣大約有10萬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佔免疫風濕科門診大宗,可說是「關節炎之王」。

 

類風濕性關節炎起因於免疫系統發生問題,產生許多的自體抗體,如類風濕性因子(RF)及抗CCP抗體,這些免疫細胞及抗體最常侵犯的部位是四肢小關節,通常最早的症狀是晨起雙手關節僵硬。之後,關節因發炎而有紅、腫、熱、痛的現象;有時會有關節以外的症候,如血管炎、類風濕結節、乾眼症、肺纖維化、貧血等,是一種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可以分為疾病改變抗風濕藥物(免疫調節劑)及消炎藥。最重要的是及早使用疾病改變抗風濕藥物,如甲氨喋呤(MTX),以阻止進一步關節損害,越早治療越容易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展。個人體質不同,服用各種藥物或有任何不適,應儘快與醫師聯絡,千萬不可擅做主張,自行停藥,以免加重病情。

 

近年來,針對自體免疫疾病的生物製劑相繼問世,這些新藥,可以有如定向導彈般精確地瞄準異常的免疫分子,而不會傷害正常細胞 ,這就是免疫標靶療法。已上市的免疫標靶療法新藥有:恩博(名Enbrel),復邁(Humira),莫須瘤(MabTheRa)。此外,Abatacept(商品名Orencia),已在歐美上市,目前正在全球及台灣進行臨床試驗中。

 

生物製劑療效大於傳統藥物,副作用低於傳統藥物,但價格昂貴,目前健保只有條件給付於嚴重頑固型之類風濕性關節炎。有研究顯示,如果用長遠的角度,來看病人治療之後所獲得的生活及經濟上的助益,事實上是比傳統的抗風濕病藥物更有經濟效益的。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

1.關節晨間僵硬超過1小時。

2.全身3個或以上關節腫痛。

3.手部關節炎。

4.關節炎呈對稱性。

5.皮下結節。

6.血液檢查發現類風濕性因子。

7.X光檢查發現有骨頭侵蝕。

7項中至少合乎4個標準,至少持續6個星期以上,才能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資料來源 : 【2008/11/04 聯合報】@ http://udn.com/



 

 

goodold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活出健康美--類風濕性關節炎
2007年11月7日 頭條日報


 

 

提起關節炎,不少人自然聯想到與關節退化有關。其實,關節炎分開很多種,當中類風濕性關節炎與免疫系統出錯有關,患者不分男女老幼,但以三、四十歲者較多。

醫學界目前仍未完全了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成因,只知道以女性患者較多;此外,吸煙人士與直系親屬曾患此症者,「中招」機會也較大。一般來說,發炎部位多由手腕開始,之後再蔓延至其他關節,例如肩膊、牙骹等。

倘若延誤診治,可導致關節變形,影響活動能力;甚至因頸椎關節移位,導致半身不遂。

除了影響關節,類風濕性關節炎亦可引發其他併發症,包括肺部纖維化、腎炎與冠心病。此外,跟退化性關節炎不同,此病患者即使不郁動,仍會感到疼痛,令他們苦不堪言。

goodold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