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關節炎的中醫防治

uho優活健康網 【彭健豪 醫師 / 為恭紀念醫院 - 中醫科


 

什麼是退化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又稱骨關節炎,是一種最常見的關節軟骨退化病變,好發於45歲以後的中老年人。此病症會讓關節內的軟骨漸漸磨損、軟骨厚度減少、失去彈性,當關節間隙變得狹窄,此時行走或運動時,產生的力量會直接作用到軟骨下方的骨頭,使骨頭變性、硬化、壞死,變成囊狀空洞,常併有發炎現象,稱為退化性關節炎。

※ 病因

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較常見。

原發性病因

原發性(不明原因造成),常被視為老化的結果,和任何已知的全身性或局部疾病無關。對原發性退化性關節炎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瞭解,但以下許多因素可能造成關節軟骨破壞:

  1. 年齡因素:隨著年齡增長,關節多年積累性勞損是重要因素,就像機器用久會磨損一樣。由於軟骨基質中的黏多糖含量減少,使基質喪失硫酸軟骨素,而纖維成分增加,軟骨的韌性減低,因而容易遭受外力傷害而產生退行性改變。另外,滑膜細胞分泌功能降低,所分泌的滑膜成分改變,影響關節軟骨的潤滑。

  2. 性別因素:以女性多見,尤其是停經前後的婦女,說明該病可能與體內激素變化有關。
  3. 遺傳因素:臨床上見到末端指間關節骨關節炎有Heberden結節者,家族中姑姨、姊妹常患此病,推測本病與遺傳因素有關。
  4. 體重因素:肥胖和粗壯體型的人,發病率較高,當體重超重,勢必增加關節的負重,促成本病發生。
  5. 氣候因素:常居潮濕、寒冷環境的人多有症狀,可能因溫度低,使關節內血液循環不暢,而造成疼痛、腫脹等症狀。

繼發性病因

  1. 職業和運動傷害是關節發生退行性變化的常見原因,由於關節的急性創傷或慢性勞損,均可誘發退化性關節炎。
  2. 繼發於發炎性關節疾病,如急性或慢性化膿性炎症、結核病、類風濕性關節炎。
  3. 內分泌紊亂:如糖尿病、肢端肥大症。
  4. 新陳代謝紊亂:如褐黃病、假性痛風、大骨結病、剝脫性骨軟骨炎。

※ 症狀

退化性關節炎的主要症狀是疼痛、腫脹、畸形和功能障礙。關節疼痛或酸痛,晨起時會有僵硬感,看其外形會發現關節變形、變大、變粗,關節活動時會產生嘎啦的雜音,關節活動範圍受到限制;容易發生在常動關節,如手指關節,或載重關節,如頸椎關節、腰椎關節、髖關節、膝關節等。

此外,退化性關節炎依患病部位不同,會有一些特殊的症狀,如手指遠端指間關節變得粗大、疼痛,常被誤以為是痛風;若發生在頸椎則會形成骨刺,壓迫到神經根,出現肩膀痛及手指麻木疼痛,若是發生於腰椎所形成的骨刺,會壓迫坐骨神經,造成坐骨神經痛或產生間歇性跛行;髖關節炎的酸痛向上傳到腰部,常被誤認為有腰椎疾病。

疼痛

疼痛的程度從輕微到嚴重可分為五級

  1. 不痛:日常活動並不痛,偶有沉重感或不適感。
  2. 輕度疼痛:於活動剛開始時稍有疼痛,活動後減輕,不妨礙日常作息,但勞累後會疼痛。
  3. 中度疼痛:活動時疼痛,休息後可減輕,其疼痛已引起患者注意,或干擾情緒,疼痛尚能忍受,還不致影響工作,可能不需服用止痛劑。
  4. 重度疼痛:各種動作或負重時會引起強烈疼痛,以致妨礙關節活動、影響生活,休息後可能減輕但仍疼痛,常需服止痛藥。
  5. 劇烈疼痛:無論休息或各種動作都會劇烈疼痛,以致不能活動,生活不能自理,連睡覺亦受疼痛干擾,服止痛藥後仍疼痛。

疼痛的特點

  1. 始動痛:關節處於某一靜止體位長時間後,剛一變換體位時疼痛,活動後減輕,但活動多時又疼痛。
  2. 負重痛:上下樓或上下坡時疼痛,由坐位或蹲位站起時疼痛,剛一站起時疼痛明顯,有跪落感,稍加活動後好轉。
  3. 主動活動痛:因主動活動時肌肉收縮加重了關節的負擔而疼痛。
  4. 休息痛:關節長期處於某一靜止體位或睡覺時疼痛,又稱靜止痛,因靜脈血液回流不暢,造成髓腔及關節內壓力增高有關,需常變換體位,才能緩解。

另外,疼痛常與氣溫、氣壓、環境、情緒變化等有關,如冬天或氣候變化時疼痛加重,故有氣象台之稱。

腫脹

腫脹常因關節液的增多或軟組織變性增生等所致,如滑膜肥厚、脂肪墊增大等,甚至是骨質增生、骨贅引起。

畸形

以遠端指間關節與膝關節較常見,以膝關節為例,膝內翻畸形最為常見,甚者伴有小腿內旋,畸形使膝關節負荷更加不均,越發加重畸形。

功能障礙

  1. 運動節律異常:即關節活動協調性改變,如打軟、滑落感、跪倒感、錯動感、以及交鎖、彈響聲或摩擦音等。
  2. 運動能力減弱:包括關節僵硬、不穩,活動範圍減少,及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等。

※ 治療

西醫治療

治療的藥物分兩類:一為改善症狀的藥,以止痛消炎為主,如阿斯匹靈、普拿疼、Acetaminophen,急性期使用類固醇;二為修飾關節結構的藥,可以改變關節軟骨構造,進而延緩關節退化,如葡萄糖胺、軟骨膠硫酸鹽。手術方面有切骨術、清創術、人工關節置換、自體骨頭及軟骨移植。復健物理治療有熱療、電刺激、超音波、運動治療等。

中醫治療

一、推拿療法
推拿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袪瘀止痛,滑利關節,理筋散結,並能增加血液內啡肽等鎮痛物質;常用手法有一指禪法、滾法、揉法、拿法、擦法、摩法、點法、按法、搖法等手法。

二、針灸療法
針灸療法有以下幾個功用:

  1. 針灸有鎮痛作用。
  2. 針灸能改善神經根周圍的微循環,消除炎性介質,緩解肌肉痙攣。
  3. 提高身體防禦能力,調理炎症,抑制炎症對身體的損害。

臨床上多根據關節疼痛的局部或附近來取穴針灸,如手指關節附近的八邪、合谷、液門、前谷等,頸椎關節附近的華陀夾脊、天柱、肩井等,腰椎關節附近的華陀夾脊、腎俞、志室、大俞等,髖關節附近的秩邊、環跳等,膝關節附近的陰陵泉、陽陵泉、足三里、血海、粱丘、委中、犢鼻、膝、鶴頂等。


三、藥物療法
根據病人退化性關節炎症狀的不同,利用中醫辨證論治的法則,將退化性關節炎分為以下幾個證型:

  1. 肝腎虧損,氣血不足型:關節酸痛反覆發作,無力,關節變形,伴有耳鳴、腰酸,舌質淡苔白,脈細或弱,治宜補氣血、益肝腎,溫經通絡,藥用右歸丸加減。
  2. 肝腎不足,脈絡瘀阻型:膝軟無力,行走不穩,休息痛,有夜間痛醒史,刺痛,久站久行及上下樓梯痛甚,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澀,治宜補肝腎、強筋骨、活血通絡,藥用補腎活血湯加減。
  3. 風濕熱痹型:關節紅腫熱痛,遇冷則舒,得溫痛增,痛不可近手,關節難以活動,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利濕、通經止痛,藥用四妙散加味。
  4. 風寒濕痹型:關節腫脹酸痛重著,活動不便,疼痛纏綿,陰雨寒濕天氣則加重,舌質淡紅苔白膩,脈濡緩,治宜袪風勝濕、溫經通絡,藥用獨活寄生湯加減。

四、薰蒸療法
中藥薰蒸可促進關節局部溫度升高、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消除瘀積物,解除關節肌肉的痙攣,消除炎性水腫,降低關節內的壓力;藥物多為袪風除濕、活血去瘀、辛香透竄,藉由熱力將藥效透裏,達到治療效果。

※ 生活保健

  1. 運動:適當的運動可有效改善關節周圍肌肉肌腱的強度與柔軟度,減少關節的僵硬與疼痛,促進關節周圍的血液循環,加強肢體平衡及穩定度,如太極拳、瑜珈、慢走等運動較合宜。
  2. 注意正確的姿勢:為保護關節,避免蹲、跪或登山,以減少膝關節的負荷與磨損;提重物時保持背部直立,使用大關節作支撐,把重量分散在幾個關節;拿取低處的物品時,彎膝蓋和髖關節,盡量不要只彎腰。
  3. 適當的休息:避免長時間的站或走,活動後應適度休息。
  4. 必要時應使用柺杖或助行器,分散關節負擔,減輕受損關節的壓力。
  5. 應睡較堅實的床。

※ 預防之道

  1. 保持理想體重:過重會增加關節負擔。
  2. 適當地運動:運動可強化關節周圍的肌肉,保持肌腱和韌帶的彈性,進而保護關節。
  3. 關節若有外傷、發炎時,應立即就醫,以免日後發生關節炎等後遺症。
  4. 若有先天性結構不良的問題,如習慣性脫臼、半脫臼,應及早矯正
  5. 活動時要特別注意姿勢,以免用力不當受傷。

※ 結論

退化性關節炎幾乎是每一個人都可能遇到的病症,有些人並沒有任何不適出現,有些人只有稍微不舒服,有些人病情卻漸漸加重,值得我們留意;關節若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狀就要就醫,及時治療,以免遺誤病情。

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455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odold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